本標準概括了傳染性微生物和實驗動物工作中的四個生物**級別所包括的主要要素。根據給個人、環(huán)境、社會提供的保護情況,確定級別。
生物****(BSL-1)
BSL—1適合于非常熟悉的病源,該病源不會經常引發(fā)健康****,對實驗人員和環(huán)境潛在危險小。實驗室沒有必要和建筑物中的一般行走區(qū)分開。一般按照標準的微生物操作,在開放的實驗臺面上開展工作。不要求、一般也不使用特殊的遏制設備和設施。實驗人員在實驗程序方面受過特殊訓練,由受過微生物學或相關科學一般訓練的科學工作者監(jiān)督實驗。
以下標準及特殊操作、**設備及設施和BSL—1病源有關:以下標準及特殊操作、**設備及設施和BSL—1病源有關:
一、標準微生物操作:一、標準微生物操作:
1、在進行有關培養(yǎng)物及樣品實驗時,未經實驗室主任同意,限制或禁止進入實驗室。
2、進行活體處理后,實驗人員要洗手;離開實驗室前脫手套。
3、不許在工作區(qū)域飲食、吸煙、清洗隱型眼鏡和化妝。不允許在工作區(qū)存放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。在實驗室中,戴隱型眼鏡的人,也需戴口罩或面罩。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(qū)域以外專用櫥柜或冰箱中。
4、不能用嘴移液,只能用機械裝置移液。
5、制定銳器**使用規(guī)范。
6、所有的操作過程應盡量細心,避免產生濺出和氣溶膠。
7、至少**一次、活體濺出時,都應進行臺面**。
8、所有的培養(yǎng)物、儲存物及其它規(guī)定的廢物在釋放前,均應使用可行的**方法進行**,如高壓**。轉移到就近實驗室**的物料應置于耐用、防漏容器內,密封運出實驗室,其包裝應符合有關地方、州、聯(lián)邦法規(guī)。
9、當存在傳染源時,應在實驗室入口處貼生物危險標志,并顯示以下信息:實驗中的病源名稱、研究者姓名及電話號碼。
10、實施控制昆蟲和齲齒動物的程序(參見附錄G)(另發(fā))
二、特殊操作:無
三、**設備(**道屏障)三、**設備(**道屏障)
1、和BSL-1相關的病源,其操作一般不需要生物**柜之類的特殊遏制裝置或設備。
2、建議穿實驗服、大褂、制服,避免污染和衣服上的塵土。
3、若手上皮膚有傷或出皮疹,應戴手套。
4、操作過程中,估計會出現(xiàn)微生物或危險物濺出時,應戴保護眼具。
四、實驗室設施(**道屏障)四、實驗室設施(**道屏障)
1、實驗室應設置門以控制進入。
2、每個實驗室有一個洗手池。
3、實驗室設計要便于清洗,實驗室內不適宜用地毯。
4、實驗臺表面應能防水、耐熱、耐有機溶劑、耐酸堿和耐用于工作臺面及設施**的其他化學物質。
5、實驗室的實驗臺應能承受預期的重量并符合使用。實驗臺、**柜以及設備之間的空間應便于打掃。
6、如果實驗室有對著外面的窗子,應裝防止蒼蠅的窗紗。
生物**二級(BSL—2)
BSL—2與BSL—1類似,適合于對人和環(huán)境有中度潛在危險的病源,與BSL—1的區(qū)別在于:(1)實驗人員均接受過病源處理方面的特殊培訓,并由有資格的科學工作者指導;(2)進行實驗時,限制進入實驗室;(3)對于污染的銳器,要特別注意;(4)某些可能產生傳染性氣溶膠或飛濺物的過程。應在生物**柜中或其它物理遏制設備中進行。
以下的標準及特殊操作、**設備及設施和BSL—2病源有關:以下的標準及特殊操作、**設備及設施和BSL—2病源有關:
一、標準微生物操作:一、標準微生物操作:
1、實驗時,未經實驗室主任同意,限制或禁止進入實驗室。
2、進行活體處理后,實驗人員要洗手;離開實驗**脫手套。
3、不許在工作區(qū)域飲食、吸煙、清洗隱型眼鏡和化妝。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(qū)域以外專用櫥柜或冰箱中。
4、不能用嘴移液,只能用機械裝置移液。
5、制定銳器**使用規(guī)范。
6、所有的操作過程應盡量細心,避免產生濺出和氣溶膠。
7、實驗完畢、下班前、活體濺出或溢出時,都應使用對病源有效的**劑進行臺面**。
8、所有的培養(yǎng)物、儲存物及其它規(guī)定的廢物在釋放前,均應使用可行的**方法進行**,如高壓**。轉移到就近實驗室**的物料應置于耐用、防漏容器內,密封運出實驗室。離開該系統(tǒng)進行**的物料,在轉移前應包裝,其包裝應符合有關地方、州、聯(lián)邦法規(guī)。
9、實施控制昆蟲和齲齒動物的程序(參見附錄G)(另發(fā))
二、特殊操作:
1、在開展有關傳染病源工作時,實驗室主任應禁止或限制人員進入實驗室。一般情況下,易感人員或感染后會出現(xiàn)嚴重后果的人員,不允許進入實驗室或動物房,例如,患有**缺陷或**抑制的人,其被感染的危險性增加。實驗室主任對每種情況的估計和決定誰能進入實驗室或動物房工作,負有*終責任。
2、實驗室主任應制定規(guī)章和程序,只有告知潛在風險并符合進入實驗室特殊要求(如,經過**接種)的人,才能進入實驗室。
3、存在外源性病源時,實驗室入口處應貼有生物危險標志,并顯示以下信息:有關病源、生物**級別、**接種要求、研究人員姓名、電話號碼、在實驗室中必須佩帶的個人防護設施、出實驗室所要求的程序。
4、實驗室人員接受適當的、和實驗室中處理或將要處理的病源有關的**接種或測試(如,乙肝**接種或TB皮試)。
5、根據所處理的病源,適當時,收集和儲存適合于實驗室人員和有風險人員使用的基本血清樣品。根據所處理病源或設施的功能,應定期收集其他血清樣品。
6、實驗室主任為實驗室人員特別制定的標準操作程序或生物**手冊中,應包括生物**程序。對于有特殊風險的人員,要求閱讀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執(zhí)行。
7、實驗室主任保證實驗及其輔助人員接受適當的培訓,包括和工作有關的可能存在的風險、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和暴露評估程序。當程序必需改變時,有關人員必須每年更新知識,接受附加培訓。
8、對于污染的銳器,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,包括針、注射器、玻片、加樣器、毛細管、手術刀。
a.針和注射器或其他銳器應限制在實驗室內,類似灌腸、靜脈切開放血、或實驗動物液體吸出等,可以用其他器具的,就不要用銳器??赡軙r,用塑料器具代替玻璃器具。
b.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時,只能使用針頭固定注射器或一次
性注射器(即注射器和針頭是一體的)。用過的一次性針頭必須彎曲、切斷、破碎、重新套上針頭套、從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,或在丟棄前進行人工處理,要不將之小心放入不會被刺穿的、用于收集廢棄銳器的容器中。非一次性銳器必須放置在堅壁容器中,轉移至處理區(qū)**,*好高壓**。
c.適當時,使用帶針頭套的注射器、無針頭的系統(tǒng)和其他**設施。
d.打碎的玻璃器皿不能直接用手處理,必須用其它工具處理,如刷子和簸箕、夾子或鑷子。盛污染的針頭、銳器、碎玻璃的容器在到掉前,應按照地方、州、聯(lián)邦的規(guī)定進行**。
9.培養(yǎng)物、組織,體液標本,或具有潛在傳染性的廢物要放入帶蓋的容器中,以防在收集、處理、儲存、運輸或裝卸過程中泄露。
10.按日常程序、在有關傳染源的工作結束后、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后、或受到其他傳染源污染后,實驗室設備和工作臺面應當使用有效的**劑**。污染的設備在送去修理、維護前,要按照地方、州或聯(lián)邦的規(guī)定**;在離開設施轉移前,要按照地方、州或聯(lián)邦的規(guī)定打包運輸。
11.濺出或偶然事件中,明顯暴露于傳染源時,要立即向實驗室主任報告。進行適當的醫(yī)學評估、觀察、**,保留書面記錄。
12.和實驗無關的動物不允許進入實驗室。
您可能會對本公司的以下產品感興趣: